【广州日报】战疫院长访谈|陈旻湖:战疫领头羊,构筑坚强防线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主任委员陈旻湖教授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不仅是对医院医疗救治水平的考验,也是对医院应急管理能力的挑战。今年将迎来建院110周年的中山一院,充分发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单位的“领头羊”作用,取得了丰硕的战疫成果。
作为医疗“国家队”,中山一院受国家委派,从除夕之夜至今,四个月来先后派出163人次、超过九成有重症救治经验的医疗队员,奔赴武汉、东莞、黑龙江绥芬河等国内多个城市的医院抢救危重症病例,并远赴海外支援战疫。目前,该院仍有3位专家在塞尔维亚援助,体现了“中山医天团”的超强战力。
“去年12月31日,武汉新冠肺炎疫情公布的第二天,我们便着手对住院的肺炎患者进行排查。”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主任委员陈旻湖教授表示,中山一院常年参与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救治工作,从2003年抗击SARS到2008年挺进汶川地震的震中,在实战中锤炼出的高度敏感和积累的丰富救治经验。
此次疫情发生后,医院党委高度重视,第一时间成立了以院长肖海鹏、党委书记骆腾为组长的领导小组,统一指挥部署全院的战疫工作,使得医院及早启动了应急管理机制,储备防护物资,调配医疗资源,得以从容有序地应对这场“战疫”。
追踪疫情 制定六版临床诊疗指南
得知武汉爆发新冠肺炎疫情的消息后,中山一院立即追踪疫情,开始组织专家制定“中山一院”版的新冠肺炎临床诊疗指南,第一版于今年1月19日问世,被派发到病区。
这本手册紧跟国内救治成果和国家诊疗指南,以每10天一版的速度进行更新,迄今已更新到第六版。“它的内容包括诊治流程、隔离消毒指引和个人防护指南。”陈旻湖说,这本手册随着除夕之夜出发的广东首批驰援医疗队去了武汉,还被翻译成英文,随中国专家去塞尔维亚为战疫做贡献。
此外,医院制作的《如何诊治疑似COVID-19患者》的虚拟仿真情景模拟英文视频,被收录到欧洲医学教育联盟(AMEE)应对COVID-19疫情学习资源库中,供世界各国医务人员学习参考。
在首本诊疗指南紧锣密鼓地编辑、印刷的同时,中山一院医学工程部的工作人员也在多方筹措防护物资,为可能到来的“硬仗”储备“粮草弹药”。
从1月20日起,中山一院在广州医院中率先对发热病人开展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至今已检测超4万多例,检出多例核酸阳性病人。
全院动员 组建两千人抗疫“特战队”
当时,疫情的中心在武汉,但广州的防控任务也不轻松。如何应对 “两线同时作战”的局面?
中山一院在武汉疫情暴发后即进行全院动员,成立由多学科组成的抗击疫情“特战队”,并成立了600人的“预备队”。陈旻湖说,随着医院先后送走三批医疗队员,2月13日, 1800名医务人员再次报名,参加医院第二支“预备队”。入选“特战队”的医务人员表示,随时听候国家的召唤奔赴抗击新冠肺炎的战场。队员们还参与医院组织的公益在线咨询服务,为市民解答新冠肺炎等相关问题。
医院以党建引领战疫工作,党员医生护士在关键时刻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支援武汉医疗队员中,共产党员超过八成。医疗队出发时,中山一院党委成立了驰援武汉医疗总队临时党总支,并设置3个临时党支部,使得党组织成为战疫前线的坚强堡垒。
作为“中山医天团”的精锐部队,在医疗救治领域“敢打最难打的仗,敢啃最硬的骨头”,是中山一院的使命担当。除整建制接管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一个病区外,中山一院医疗队还与多家医院混编成的广东医疗队共同接管了汉口医院两个病区,负责70多张床位重症患者的救治。其在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的中山一院医疗队,在不足48小时内完成新病区开区任务,并率先在普通病区率先搭建了一个“高级生命支持单元”,因地制宜解决重症监护室床位不足的问题。通过采取有创呼吸机支持、血液滤过技术以及俯卧位通气技术等治疗技术,在武汉期间,医疗队共诊治新冠肺炎患者292例,其中,重症、危重症患者188例。
凭借强大的医疗实力,医疗队在武汉构建了“医护患一体化,救治康复全覆盖”的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多学科团队协作、前线后方群策群力、急救与治疗并重、新冠肺炎和基础病并重、护理与康复并重等举措,实施后的第三周开始,一直保持零病亡率记录,为大规模收治新冠肺炎重症病人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最强大脑 为前方救治重病号“远程支招”
在前方战疫的同时,后方精准施策,凝心聚力,多次组织全院“最强大脑”为前方医疗队提供远程会诊,全方位构筑起抵御疫情的坚强防线。
陈旻湖介绍,为应对疫情,中山一院建立了重症患者MDT协作模式,组建了一支集合了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重症医学科、心血管医学部、体外循环科、消化内科、血液内科、肾内科、内分泌科、放射诊断科、营养科等10多个专科的专家,通过远程会诊的方式为武汉前线和广东省内收治的危重症患者病例“远程支招”。
中山一院驻东莞市人民医院专家组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谢灿茂教授、周燕斌教授,重症医学科王凌雁副主任医师在东莞奋战42天,实现了东莞市人民医院新冠肺炎住院确诊病例动态清零。4月2日,陈旻湖教授带领多学科专家赴东莞,为一名新冠肺炎转阴患者进行多学科会诊。这位患者经过40多天全力救治,成功撤除使用了39天的ECMO并核酸检测转阴,这是国内少数新冠肺炎危重患者长时间使用ECMO后成功撤机并转阴的病例之一。
推进复工 刚下手术台的他们又卷起袖管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趋稳,尽快恢复正常医疗秩序,为社会全面复工复产提供保障成为医院面临的新挑战。门诊服务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迅速有序恢复,然而手术的恢复却一度陷入困境。
“当时最大的困难在于疫情防控期间市民献血量下降,血液库存和临床用血紧张,影响了手术的开展。”陈旻湖坦言,“不能让缺血耽误了患者的救治”成为全院医务人员的共同心声,医院迅速响应,解决临床困难。
2月25日中山一院院本部469名医务人员献出104600毫升血液。3月12日,院本部和东院同时举行第二批无偿献血活动,661名医务人员献出鲜血143200毫升。献血医务人员中有三分之一是党员,不少还是科室党支部书记、科主任等业务骨干。一些医生刚下手术台,在手术服外面套上白大褂,便赶去献血。一袋袋带着温度的血液,是医务人员献给患者的爱心,有利地促进了医疗服务的全面恢复。
常态防控 医院应提升应对传染病疫情能力
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在持续抓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工作的同时,中山一院针对潜在的短板进行了改进。
陈旻湖表示,中山一院正在加强院区建设和改造,为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拓展空间的同时,还将进一步提升应对传染病疫情的能力。目前,南沙院区设有感染科门诊和病房,东院设有30张床位的感染科病区,院本部急诊和发热门诊则亟待按照高标准进行改造。
“我们即将启动急诊和发热门诊改造工程。”他透露,改造完成后,发热门诊将调整布局,增设隔离病房、负压病房和影像检查区域,发热病人的就诊流程将得到优化。
这场新冠肺炎疫情给予人们许多启示。陈旻湖认为,医院管理者应更加重视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建设一支精干的专业院感管理队伍。“我们医院的医务处副处长、目前正在塞尔维亚支援战疫的刘大钺教授,就是一位院感管理专家。他率领着一支6人组成的专业院感管理团队。”陈旻湖表示,降低院感发生的风险,对病人来说能降低死亡率,减少在院停留时间,缩短住院日,减少医疗费用。对医务人员来说,则可以降低职业暴露的风险。目前,有些医院的院感管理队伍处于较尴尬的位置,专业力量亟待加强。
陈旻湖建议,政府在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时,应重视提升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响应速度,建立战略防护物资储备,当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优先向承担疫情防控任务的医疗机构保障防护物资的供应,让医务人员冲锋陷阵时更有保障。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任珊珊 通讯员彭福祥
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任珊珊 通讯员彭福祥
报道链接:https://www.gzdaily.cn/amucsite/pad/index.html#/detail/1276832?site4&columnID=0
2020-05-27